台湾中央研究院宣布,该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两端(2T)钙钛矿-硅串联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31.5%。
该研究所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未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优化制造工艺,扩大电池面积,提高堆叠组件的稳定性,并开发更适合大规模生产的制造方法。”“我们通过减少界面损耗实现了高效率。”
研究小组利用未指定的异质结(HJT)晶体太阳能电池技术作为底部设备。
此外,它还使用了顶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该电池的基板由氧化铟锡(ITO)制成,空穴传输层(HTL)由氧化镍(II)(NiOx)和膦酸(称为甲基取代咔唑(Me-4PACz))制成,钙钛矿吸收剂,巴克敏斯特富勒烯(C60)电子传输层(ETL),氧化锡(SnOx)缓冲层,由氧化铟锌(IZO)制成的透明背接触,银(Ag)金属接触,以及基于氟化镁(MgF2)的抗反射涂层。
“我们将继续与国内学术研究机构和制造商密切合作,共同开发这种电池技术。”研究团队并未透露有关这种新型电池概念的更多技术细节。
中国制造商隆基保持着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9月份实现了 34.6%的效率。2023年,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宣布了一种效率为33.7%的钙钛矿-硅串联器件。
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 (Fraunhofer ISE)的研究人员近日表示, 钙钛矿-硅串联太阳能电池的实际能量转换效率潜力可达39.5%。 研究人员表示,要超过这一效率阈值,需要改变电池架构,用更透明的电子传输层取代巴克敏斯特富勒烯(C60),并找到更透明的氧化铟锡(ITO)层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