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地区在碳交易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有望成为全球碳交易的重要枢纽。这一趋势得益于该地区巨大的基于自然的减排潜力、对廉价煤炭市场的反思,以及面临主要贸易伙伴碳边境税威胁的应对策略。
据报道,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经济体,正在积极制定或已经建立了受监管的碳定价框架。尽管当前的碳价与世界银行建议的到2030年的范围相比仍显较低,但各国正努力提升碳价,以应对欧盟即将对钢铁和水泥等主要进口商品征收的碳边境税。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欧盟的碳边境税到2030年可能达到较高水平,这对东南亚国家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其碳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自2015年以来,东南亚的国际碳抵消交易大幅增长,创造了大量碳信用。这些信用主要由壳牌、大众汽车和达美航空等大型国际企业注销,用于抵消其碳排放。同时,一些东南亚国家也建立了国内碳抵消市场,如泰国的T-VER计划,该项目占该国碳信用供应的较大比例,并计划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互换或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东南亚拥有巨大的基于自然的碳减排潜力,特别是印度尼西亚,预计到2050年可创造多达134亿份碳信用。这一潜力不仅为东南亚国家继续向国际企业出口碳信用提供了良好基础,也进一步巩固了该地区在《巴黎协定》框架下作为全球碳交易枢纽的地位。